《打边炉》推出平行媒体:《打边鼓》
自本周五起,《打边炉》将上线一个与既有工作并行的平台:打边鼓(DBG)。这会是一个专注于儿童艺术教育领域的线上媒体。
做“打边鼓”,源于一种内在需求。《打边鼓》所面对的读者,首先就包括我自己。我相信内在的需求,会推动我们更投入、更负责任地提供内容。
我的孩子刚满四岁,她马上要从幼儿园的小班进入中班,也许很快就要卷入到更为系统的教育竞争中。我也像无数的家长一样面对各种教育的问题,比如:
当她拿起画笔时,你如何陪伴、如何谈论她的“作品”?
当她进入美术馆时,你如何跟她介绍眼前所看到的这一切?
当其他的孩子都去报绘画班时,你会为她做出怎样的选择?
当她慢慢长大了,你是否希望她做一名艺术家?
……
这些问题切切实实,我相信大家在见证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会不断遭遇各种类似的问题,大家都在努力学习,做一名合格的家长。
在接下来的《打边鼓》的工作中,我会将这一个个“真问题”,抛给我所认识的那些艺术家朋友和艺术从业者。当然,我无意去提供任何来自权威方面的标准指南和正确答案,而是期望在严重商业化和过度权力化的教育环境中,输出一些审慎的、有启发性的观点,它的“有用性”,正是建立在这个层面上。
这也正是我选用“打边鼓”这个名字的原因。我们不是在敲击鼓的中部,而是在一些大家可能忽略的“边缘”持续发力,持续做工。
与《打边炉》的闲逸的“围炉”不同,“鼓”是一个发声器,这份工作就像敲打边鼓,希望发出的是一些舒缓而清脆的声音,它尽可能地亲切,也尽可能对既有教育保持警醒。
可以预见的是,《打边鼓》的内容的采集和编辑要求要比《打边炉》高得多,难度自然也要大很多。因为这些来自家庭和孩子的困惑,都是切切实实的,这些讨论都是和孩子的成长紧密相关,我希望《打边鼓》能够有助于他们看清一些问题,解答一些困惑,同时也能创造一些新的价值。
我们决定介入到儿童艺术教育专业媒体领域,当然还有一个原因,那就是这个地带似乎被专业媒体人关注得并不多,做得也并不如人意,但儿童艺术教育领域的问题,却是如此广泛地被关注,如此焦灼地被期待。《打边炉》愿意投身其中,用《打边鼓》这个平台,发出一些声音,陪伴一些孩子们的成长。
最终,我们把我们接下来要投身进去的这份工作,总结为一句话就是:为了儿童的艺术。
“打边鼓”VI设计说明
“打边鼓”是民间俗语,意思是旁敲侧击,多指侧面帮其他人、事说些好话,或者侧面做些事情来协助。意思类似的成语有:旁敲侧击。区别于旁敲侧击,“打边鼓”偏向于一个正面的、褒义的、轻松的和更积极主动的意思。
打边鼓,区别于“打鼓”本身,即为不打鼓的中心、不打出最大的鼓声,可能也不是整套乐谱的核心,从边上打,声音小一些,力度也弱一些。这种打法,一方面为了衬托最重要的鼓声,一方面从边界敲,会逐渐进入中心。鼓声若响,声音渐强,是一个进步和学习的过程。
打边鼓,打的是鼓边,如果蒙上眼睛,敲鼓的边,会在边界不断敲击的过程中,逐渐发现鼓的形态,也许不是圆形的鼓?可能是方形的或者椭圆形的鼓?这只有在不断的敲击中才会发现鼓的形态,在不断的敲击中从边界逐渐接触到整体,从整体再看到中心。边界和中心的关系,节点和整体的关系,是一个从边界看到中心的过程。
我们将“打边鼓”的形态设计成一个动态的,由柔软、无边界、不具体的的体块交融而成的形体,不断运动和变化。就像用图像在抚摸事物边界,我们用无声的图形,试图表达敲击鼓边,寻找边界这一个声音行为。
设计总监:张烁
设计师:刘玉清、王小阳、黄静、周谢伊
长按扫码关注
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,违者必究。转载、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。电话:0755-86549157;邮箱:info@dabinlou.com;微信:dabinlou2018。